第13章激发社交欲望(1/2)
在满灌疗法的基础下,虽然有效帮他摆脱无意识出门行为,但此时又要反过来,再次把他推出家门,让他更好进入正常轨道,而融入外在世界!
因为,人是个社会动物,任何再具有聪明智慧的人,都必须在融入现实为前题下,才能更好的体会和实现个体实际价值与存在意义!
这种从现实和心理学角度分析论证,也符合了佛教中所阐述的出世之法或佛法,皆在世间求的道理。只是有所不同的是,佛教所说的只是走过了此段世间历练,而在百尺竿头中,迈向更近一步的超越,而回归本体世界…
由此可见,在人类进入文明之前,社交的原始本质,和很多动物的社交本能,在本质上,都是在群体社会或世间,为了能够满足与实现自我更好生存为目的互助行为。所不同的是,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,因为生理五官触觉上,所形成的由显意识为基础,造就了具有智慧的思维意识。因此,在不断升华中,逐渐形成了以社交为中心的社会行为。因此又在此过程中,又演化升华为人类的特有的社会文明。
因此,可以说明,社交的基点首先是建立在以生理层次为主的基础上,而逐渐演化思维意识的智慧生成,并以其为主导作用,而主宰人类社会的各种行为…
同时,社交在人类社会群体中,也能有效反应出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强弱状态,以及和外在行为上的实际能力。因此,不管是从现实人类社会还是动物界,都可以发现,越强大往往越趋向独立。而越薄弱往往越趋向群体活动,以达到互助或抱团取暖为目的!
所以,事实上,群体活动的本质就是社交代名词。因此,健康正常的独立现象,也同样代表强大。而同样健康正常的群体活动,虽然代表薄弱,但同时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智慧发展,而形成更强大的力量!
因此,反过来说,社交处于正常状态下,如果从所有生命概论上来看,既是种整体生命的进步,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与体现。同时在本质或者根源上,也代表了由生理作用,所诞生的一种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所导致的恐惧,而演化出更多的社会与个体行为…
因此再看看,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世界,似乎都存在很多类似现象。比如像虎豹类血腥动物,都是因为建立在个体生理的强大而倾向于独立。而狼类同样属于血腥类动物,因个体生理相对弱小,但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,所以在丛林法则效应中,又逐渐形成了社会动物,而具备更强大的社会团体力量。同时这种长期的群体生活,又演化出相应的智慧与相匹配的感情。这种现象在动物界,狼的群体社会,表现的尤为突出。这也是狼图腾文化所发展起来的根本因素!
群体社会,几乎又都同时存在着同一现象,也就感情。而群体社会的这种感情,在本质源头上,是由于个体为了获得满足与恐惧或者安全感的需要,而不断为了获取更强大的力量,在必然重复叠加中所形成的产物。最终又逐渐演变为,由建立在生存安全感的需要上,而又逐渐形成一定相应的,以利益或者以感情,以及利益与情感综合性目的为中心的社会秩序与规则。这些种生化演变结果,在排除根源问题上,从已有本质上而言,甚至可以称之为是种习惯的力量。
因此在这方面,特别是反应在人类社会上的这种感情,在本质与根源上,仍然是和其他社会动物所演变形成的感情一样。所不同的是,这种由初始生理需求转变为心理或者精神需要,在其必要的叠加意识中,所形成的惯性力量,而逐渐又演变升华为一种心灵意识的自我投射。这种有开始因生存需要相对生成的恐惧,演化为欲望和安全感,或享受与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,而形成人类感情升华与步入文明社会的初始摇篮!
同样的道理,在动物世界里的蜜蜂,虽然看起来它们都是属于低等昆虫类群体,但事实上也同样具备了相应的社会性结构。只是它们和其他高等动物的社会形态相比,有所不同的是,蜜蜂的社会性,即使进化到今天,它的社会形态,仍然还是处于主要以建立在单纯以生理功能为基础上的。
蜜蜂社会,这种以生理特性为基础的社会现象,在本质上主要以食物属性为基点所演变的能力,而演化出一定程序的社会现象。在这方面,从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以及杂食动物就可以明显发现,由食物归类的差异现象,比如牛羊食草类,虎豹肉食类,和鼠狗杂食类,它们因为食物的属性,而展现出其同类与非同类之间的同一性差距。当然这只是概率性现象。但这已经足够说明,食物的属性与生理和心理以及行为的相互关系,同样存在必然的演变规律。
如果再从宏观角度来看,其实在整个生命世界中,都会存在此种不同程度的现象。只是在冷血昆虫类的蜜蜂社会显得更为独特而已。它们的社会性,在排除生理特定功能外,单从本质上来说,主要是由蜂王浆的食物属性作用,而影响蜜蜂生理改变,所形成蜜蜂社会的基本现象…
因此,任何一只普通蜜蜂在食用蜂王浆后,之所以能成为蜂王而发挥统领社会作用,因为在先天上是由蜜蜂生理特性的基因作用,和后天蜂王浆食物属性相结合而决定的。
如果再把所有生命放在一起来进行概论,那为何只有蜜蜂可以通过食物的属性作用,达到形成与主宰它们的社会呢?为何其他生命体却难以显现如果此神迹呢?
其实,这只是一种假象,事实上食物的属性,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所有的生命体的一切意识行为,以及间接性的影响到它们的整个命运演变与进化…
这种由食物属性所支配的演变规律,特别是在中医与佛教,以及世界多起狼孩与蜂王案例方面,更是显而易见。如果排除同类生命的个体生理差异,只是单纯从后天环境而言,那么狼孩的形成的过程,其实就是自闭症所形成的缩影。假如再从狼孩心理与生理特征来看,吸食狼奶的作用也不言而喻。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,但又难以否认在这点上,又比较符合中医理论的核心本质。因为中医理论的本质就是主要通过食物的属性,来恢复影响身体功能而又间接影响到心理行为,以及潜在性辐射到整个命运的自然演变规律…
这点也是佛教为何在修行实践中,要把食物属性的口戒,作为持戒中最先行的重要一步。而在佛教戒律中,所谓的五荤,是指葱蒜姜辣椒韭菜。而并非很多人们眼中所认为的肉类荤食。因为这些食物的属性,可以有效刺激生理活跃而容易让显意识体验更容易浮动。因为佛教的基本修行理念,就是要通过很多方法,达到消除和制止显意识情绪浮动,而进入心念空无如明镜的状态,达到认知与体验万物的本体存在,从而达到悟道,行道,证到,成道,为目的的回归生命本体的方法…
虽然,佛教文化博大精深,非轻易能参悟,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可以从它的实践结果中,以及现代心理学与中医领域,从中明确了解关于食物属性与生理心理相互作用,所形成的对人类,以及一切生命的塑造与演化或者影响的重要性。
因此,由此可见,如果事实的确如此,那么食物的属性,所导致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,就完全可以归纳为,众多同类生命体中的个体差异,与食物属性和时间效应,以及建立在后天环境为基础上,所形成的生化演变规律…
所以,如果从这方面来看,那么自闭症孩子与其他孩子,在以此为概论的基础上,那么自闭症孩子的生理差异,就很类似蜜蜂先天性生理功能,在后天基础上诱发的其他症状。这很类似于由时间效应,与环境问题以及食物的属性,而缺乏与个体差异的匹配度,最终所形成了特定的演变结果!
当然,就算自闭症的个体差异,真的存在与其他生命和食物属性的反应关系,以及有着类似的演变过程,但实际真相一定远远要比这复杂多。
因为,如果从哲学角度来说,不管属于哪种生命,哪怕是一颗不起眼的小草,在追根溯源上都是一个真实的宇宙与宇宙的缩影。这种由哲学理念引发的认知,也恰恰吻合了佛教所说的一花一世界…
所以,当我想到这些时,觉得如果仅从理论上来说,是完全有理由在中医理论与佛教戒律的启发下,同时以食物辅助的方案中,再主要通过五官触觉与外在反应,所形成的显意识体验原理中,塑造三大意识,与辐射转嫁以及建立神经联想为原则,来达到以唤醒,激发,消弱等由显意识体验为切入点的社交康复方案。
因为这个方案,可能不但会有效突破与提升自闭症社交障碍,甚至还会连带辅助性提高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与发展。比如语言,兴趣,感受,生理,神经系统等,内在三大意识或精神世界,与外在形体生理功能等整体综合效应…
就目前而言,几乎所有自闭症孩子,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。有的主要属于语言功能的生理问题,有的主要属于五官触觉的感知问题,有的主要属于显意识体验薄弱问题等等…
但所有的问题在本质上都是因为个体差异,在生理五官触觉上,由显意识体验所导致的三大意识相互问题,所体现于外在行为。
这种差异,在本质上原本是属于正常的,除非是其他疾病诱发例外,因此,有所不同的是,这种差异导致自闭症孩子,对于世界感知有所不同,造成认知却别。更重要的是,很多孩子本来是正常的,但因为五官触觉的某个功能过于发达,导致在不匹配的环境中,不但没有发挥出他们的独特优势,反而因此,让本来的优势成为自闭症主要诱因。导致三大意识的心理问题,而形成社交障碍。因为社交障碍,导致难以融入现实,而诱发更多问题。
这种因个体因素,在缺乏与其差异匹配的环境中,导致了主要以显意识感知为主的,造成潜意识与显意识问题,而因难以发展出有效思维意识,造成在缺乏社交情况下,又导致的社交欲望压抑甚至丧失,而诱发育迟缓,滞后,甚至倒退等其他问题。又因此导致潜意识缺乏信息,而又诱发了思维意识对于社交的认知问题,从而难以在显意识感知中,驱动思维意识和潜意识有效融合贯通,而难以生成社交行为。然后又因难以有效沟通,而被迫脱离现实,导致孩子在社交障碍中,为了在无奈中适应生存,而又逐渐因压抑诱发其他代偿模式的生存现象…
因此,经过不断的论证分析,后来我几乎可以确定,我的孩子既然如此,我相信很多自闭症孩子,也同样难逃此种演变规律。因为,我一直在以此原理分析康复中,发现他的实际表现与进步,始终都处于理想与预期效应之中…
特别是在社交障碍方面,他以前在乡下,即使有其他孩子在旁边玩,他最多也是远远的站在那里偶尔看看。即使后来到城里以后,他不但仍然没有进步,却反而出现了对其他孩子玩乐的场面,表现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状态。虽然我们时常刻意,甚至费尽心思的提醒,和要求他与其他孩子玩耍,可是他不但没有任何进步,反而却在逃避中,一旦强迫他接近其他孩子时,他就会立刻表现出如遇猛虎般往后退缩…
于是,在这样思无良策中,只有继续围绕三大意识相互关系推理论证,决定先从利用他的触觉,听觉,以及视觉开始,由激发显意识体验为切入的康复方案,从而以求达到影响思维意识和潜意识为目,来帮助孩子获得对社交欲望的自然提升…
既然如此,在通过筛选与确定后,我开始在家利用成年社交礼仪握手的方法,于经常刻意夸张式和他在握手的同时,并配合语言鼓励,同时利用听觉在握手时故作兴奋的说道:“你好,你好…你真好…好棒…好棒…你真棒…好帅…好帅…你真帅…”
一开始,他在腼腆微笑中愣愣的,默默注视着我与他抖动着双手。当几次以后,他开始在试探中主动伸出手,希望我们再次握手而夸赞他。后来,他终于在随着握手的抖动中哈哈的笑了起来…
随着握手频率不断增加的同时,他似乎更因为体验到良好的情绪感受,开始喜欢经常有意识无意识的主动与我握手。在与他握手的同时,我开始在他喜欢和触觉接受范围内,根据他兴奋度不断的调整抖动的力度与速度,让他体验到最佳的触觉与听觉感受!
如此而为,没想到孩子在一次次触觉与听觉刺激下,很快就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定势。因为显意识快乐体验,而让他在良性循环中变得更加主动。
然后又在后来的几天里,随着他显意识体验的提升,在不断的重复与持续进步中,我开始带他出门刻意寻找机会,以转嫁辐射原理,让他和更多的叔叔阿姨进行握手强化训练。直到他先通过与大人握手训练,让他体验到由外在世界所带来的安全与价值感时,我又开始利用辐射效应,开始让他接近其他孩子。
大概一个星期左右,当通过与叔叔阿姨们的握手,与糖果意识连接后,我又把准备好的糖果,在要求他送个其他孩子时,也同时反过来要求其他比他大的孩子主动给他糖果。
就这样又过几天以后,我们走到楼下粮油店时,看到有个比他稍小点的孩子,正在那里独自玩耍时,我就拉着他的手说道:“走,我们和那位小弟弟一起玩…”
可是,他听了仍然和往常一样,在抗拒中没有任何接近的意愿,反而又在出现焦躁的眼神中,拽着我的手,强烈要求继续向前走。
于是,预料中,我又早有准备的说道:“走,去和小弟弟握握手…”
果然词语一出,有些天惊石破,只见他立刻毫不犹豫走了进去。像执行命令一样,主动和那位小弟弟握起手来。
虽然,在他主动握手时,一副表情心不在焉样子,同时也有些僵化,在完成握手时立刻撤退,但这却是他打破历史记录的第一步!
当他走出粮油店,我们很快又来到花鸟市场。当我把他带到满是虎皮鹦鹉的笼子前问道:“这是什么?这是鸟…”他听了,只见他猫着腰说道:“鸟…”当见他好奇的望着鹦鹉指来指去时,我也蹲下来问道:“把它们带回家陪你玩好不好?”不料他立刻连说“好…好…”
于是,我又故意说道:“这是叔叔家的鸟,你和叔叔说“要”他就会给爸爸带回家…”孩子一听,有些不好意思的望望我,然后又望望正在忙碌叔叔,却对着鹦鹉开心的说道:“要…”
当在他看着叔叔正把鸟往笼子里放时,我又对他说道:“乖,和叔叔握握手…”他听了,站在原地不,带着羞涩的笑容又伸出了小手…
当在我们拎着鸟笼,刚在迈出几步时,我又突然故意的对他说道:“回去再和叔叔握握手…”没想到,在他握手跑回来时,却又回过头,似乎有些不舍的望着叔叔的眼睛!当他听到叔叔再次对他说再见时,终于在微笑中挥挥手,踏上了回家的路途…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